会员登录 
建设信息 房地产 网上设计 BIM研究与应用 网站建设 成果展示 装饰装修 关于我们
崔愷的城市规划观丨“蔓藤城市”规划与设计学术研讨会揭幕在即

中国城市30年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问题。新常态背景下,城市发展从原来比较激进粗放的模式逐步转向更精细化的发展模式。面对城市的不同需求,对当地城市发展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引导。

 

由崔愷院士提出的关于“蔓藤城市”规划策略,以建筑、城市跟环境、自然相融合的理念解决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蔓藤城市”设计理念,是一种组团式的规划结构,使城市发展融入风景、保护田园。强调城市发展的过程犹如植物藤蔓生长一样的可持续。它因地制宜,根植于当地生态环境、传承地域文化,探索了一种新型田园城市的规划模式。

 

 

缘起

万峰林现代服务业开发区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兴义市东南部,紧临万峰林机场,被马岭河大峡谷、万峰林、万峰湖等三大景区包围,规划总面积约38km²。本次规划以国际化的视角、城乡协调的思路、创新的规划理念和生态绿色的设计手法,绘制具有超前性的美好蓝图,将万峰林开发区建设成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世界级田园都市新区和旅游目的地。

 

通过对万峰林开发区自然山水格局、特色文化资源、地方民族特色等要素的梳理,确定“山水田园城市”的总体城市格局,构建“山、水、城、景、田”五位一体的城市空间环境。同时规划巧于借景,引马岭河峡谷、万峰林、古村落入城,打造城景相融的“山水长卷”,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把美丽、富饶的青山绿水保护好、发展好,建设美丽万峰林开发区。

 

 

理念解读

规划创新性地提出“蔓藤城市”的设计理念,这是一种融入风景、保护田园、延续风貌的发展新探索。强调城市发展的过程犹如植物蔓延生长一样,呈现植物蔓藤似的空间特征,同时它又不是简单的自我复制,而是遵循逻辑严密的生长法则,它根植于当地生态环境、传承乡土文化、梳理并延续城市空间肌理,体现了有机共生、文化传承、延续脉络的核心理念,探索了一种新型营造城市模式

 

蔓藤城市”通过六大理念体现:

 

 

理念一: 城景共融,塑造山水城市格局

通过提炼“山、水、田、园、村”等要素融入城市,形成群山环绕、小山点缀、溪水潺潺、阡陌纵横,田园栖居的空间意向,强调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格局,让城市融入大自然。

 

理念二: 组团布局,传承聚落打造小镇

规划引入仿生学理念,以现状村庄为依托,采用“叶片”式组团布局形态,延续原有村庄肌理,南北向脉络发展,延续古老村落的布局意象,打造独一无二的“蔓藤城市”。

 

理念三: 功能混合,分组配套激发活力

按照“8+N”的产业布局,以旅游产业为核心,将产业融入六大城市功能区,每个功能区具有相对独立完整的功能,实现生态、产业、功能的融合。

 

理念四: 自由路网,路路有景慢行交通

道路规划摒弃规整的方格网模式,采用自由式布局,依山就势、路随山转,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体现山地城市特色。同时规划在新区已建慢行道的基础上,塑造慢行网络,并配置休息服务设施,打造“慢城市”。

 

理念五: 开发模式,小尺度高密度渐进

规划采用密路网、小街区的方式进行规划布局,在传统小街区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街区尺度,形成70至150米的特色街区。同时进行低层高、高密度渐进式开发,建筑高度控制在某一区间,不允许有剧烈起伏变化。

 

理念六 : 田园都市,延续生态农业景观

不同于传统 “点、线、面”式的景观体系,规划提出“农田即景观”的理念,以广阔的农田作为城市景观,让农田成为都市的花园,让都市成为农田的客厅。

 

UED:结合案例(例如贵州万峰林规划)发现您的”蔓藤城市”理论中蕴含着山水写意,城景共融的特点,能否把这个案例的某些特点和元素提取到城市中,您觉得有可能实现吗?

 

崔:万峰林新区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根据特定的发展需求提出来的,不仅是一种规划形式,也是一种策略,一种理念和一种模式。但从具体的来讲,模拟蔓藤的组团式发展是否能适合所有的地区和城市,我个人不是这样认为的。因为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特点,但我认为其中主要的理念倒可以延伸去思考,比如说在城市的边缘组团上,是不是可以让城市的街区和自然景观和农田有更多的交错穿插?现在我发现,包括北京的城市疏解当中,要解决城边村的环境和产业发展问题,不能都置换成建设用地大搞开发,又变成围城了,越围越死,肯定要考虑它的开放性、田园化。


像成都,田园城市的大策略已经形成了,从城市的中心区向外走的时候通常会让出很多绿化田园景观,再外侧的发展可能会顺着交通的系统形成组团化或者是线性的的发展,不再是环状的发展了。这些和万峰新区的规划都有些相似,或者说我们也借鉴和学习了国内外田园城市的范例和理念,就是在城市的外围开始用田园城市的理念,用建筑、城市跟环境、自然相融合的理念来去做,但结构系统根据每个城市的地理、环境和区域规划体系的特质,它也会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UED:“蔓藤城市”理论是一种可持续思想,实际项目中,您会应用一些绿色技术吗?

 

崔:是的,在实施中我们一定会因地制宜地采用一些绿色技术,如海绵城市的技术,绿色建筑技术,生态环保的技术等,但一定是适宜的,可实施的,有经济性的。不会采用那些昂贵的,标榜式的所谓绿色的技术集成。另外,我还特别想说的是,以往规划的方法是以道路系统优先,场地上打上方格路网,然后建设用地逐一出让,分别建设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整体的板块,但真正呈现出来的发展时序是很难控制的,就像以往开发区一样到处都是零散的建筑,要使它变成真正有质量的城市要很多年,而过程不可控,也没法看,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

所以我们在万峰新区规划中也特别警惕这个问题。这个地区经济总量及产业吸引力实际上还是很有限的,虽然它的自然环境很好,所以我们不能指望大量的产业会迅速在短时间内能填满新区。我们采用的策略就是,一片叶子一片叶子,一个组团一个组团的发展。我一直也是建议政府千万别把路一下全修完,就一个组团修完了,它就闭合了,跟现状的主要干道连起来它就能用了,然后等你这一组团基本盖完了,再去启动下一组村庄拆迁也一个个来,就地改造,就地安置,成本不高,社会矛盾也不会太大,可操作性高。不需要完全铺开做。可是听说贵州的贵安新区就是追求大动作大开发,我怀疑这样的大规划会带来很多的问题,拆迁量很大,成本非常高,尺度也巨大,提供的建设用地过于宽泛,其实短期内很难形成城市。我真是特别担心,当时我曾经也参加过讨论会,当时我就说一定要结合贵州的山水环境,把它变成组团化,千万别铺开弄。

 

UED:人的行为已经渐渐从大众统一化变得小众个性化,那么对建筑的功能需求也发生变化,“蔓藤城市”的理念研究环境可持续方面,是否也会从研究行为可持续方面做些延伸?

 

崔:对,比如说如何规划适合步行的城市。人的步行距离是有一个尺度的。我们以往太偏重车行城市,一做都是几路几环,实际上人的行走范围大概就是几公里之内的步行圈。所以回到以人为本,真正以人为本的规划,特别应该关注在城市当中形成的步行环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件事还是挺有意思的,它是一种不同的规划方法。像小时候我是在北京东城长大的,那时候我就是在北京东城这一片,当时觉得西城都是比较远的。即便现在,小孩也好,老人也好,大量的居家人群依赖于的城市日常生活圈是步行范围之内的,是比较稳定的一种生活状态,他们通常对城市的观察是来自于步行所能触及到的边界上。

所以我觉得应该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更重视重新建立这样一种步行城市生活环境,现在这一部分应该说还是比较差,在城中心区,离开主要干道,往里走马上就是一些特别糟糕的环境,没有质量,没人管理维护,而这又是老百姓最常接触的地方,所以这实际上是一个挺大的问题,缺乏真正对城市民生活的这种微观的关注。我觉得这是下一步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是城市织补的一个重要内容。

 


上一篇:定制度,搞服务,建精品——2017年第1次… 下一篇:黄奇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与实践
关闭网页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网站资料如有侵权行为 请及时通知我们
备案号:蒙B2-2005004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蒙B2-20170054
内蒙古亿欣建筑策划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http://www.hyjz.com/
Email:fwzj@hyjz.com 电话(0471) 3994931